2025年6月4日,第24屆中國國際模具技術和設備展覽會(DMC2025)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拉開帷幕。這場由中國模具工業協會和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主辦的行業盛會,吸引了全球目光,成為裝備界的 “競技場”。
1.展會設備展出:匯聚全球尖端,盡顯制造魅力
展會現場,各大板塊星光熠熠,匯聚了國內外眾多知名企業,展示了最新的技術和設備,成為制造業向高精度、智能化升級的風向標。
加工中心板塊堪稱核心亮點,山崎馬扎克、普銳米勒、北京精雕、創世紀、拓璞數控等國內外精密制造領先企業紛紛亮相。山崎馬扎克的 VARIAXIS i-600 NEO 立式五軸加工中心,采用世界領先水平的新一代數控系統 SMOOTH Ai,為高精度加工提供保障;北京精雕的 JDGR400T 自動化單元,由國內首臺制造成熟度八級認證設備 JDGR400T 及 JDFMS150S 自動供料系統構成,實現工件加工全過程自動化;普銳米勒的 U800 超高性能五軸加工中心、創世紀新推出的 T-V850M 立式加工中心等尖端設備,都展現了高精度、高效率和智能化的模具加工技術。
電火花加工機床板塊同樣實現突破,漢奇數控、三菱電機、牧野、慶鴻機電等企業帶來了高精度、高效率、高穩定性的自動化加工解決方案。三菱電機超高精度的油割機 MX600、慶鴻機電泛用型線馬驅動線切割機 GLX432 等設備,為精密模具制造提供了有力支持。
高精密測量設備板塊,基恩士、德普賽科等企業攜眾多新產品亮相,助力模具行業的深入交流與發展。CAD/CAM/CAE 一體化技術等高新技術板塊,AUTOFORM、ETA 迪艾等智能設計軟件企業展示最新成果,為模具制造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撐。工具板塊中,黛杰、MST 等企業圍繞提質增效,展出新型刀具結構和技術,展現銑削刀具的高效穩定加工能力。此外,揚州鍛壓、金澳蘭等企業推動材料、成形工藝、模具、成形設備的一體化協同發展,為行業帶來新的思路。
2.精雕展品:數控切削與特種加工博弈的縮影
在展會眾多展品中,北京精雕的展品尤為引人關注,成為觀察數控切削與特種加工博弈的典型案例。
(1) 數控切削的突破:傳統特種加工領域的“逆襲”
精雕展出的醫療美容微針產品模具,加工特征為模腔內60060個直徑0.08mm×0.4mm 的通孔。以往,這樣的加工任務可能依賴特種加工工藝,但如今精雕通過三軸高速加工中心實現了突破。采用 D0.08mm 的微小徑鉆頭,用刀數量 80 支,連續鉆孔用時 210h,單孔平均刀具成本控制在 0.2 元以內。更令人驚嘆的是加工精度,60060 個直徑 0.08mm 孔的直徑極差在 5μm 以內,中心距誤差在 ±5μm 以內,孔的不通率小于萬分之二,單孔加工時間為 12.6 秒。這一系列數據表明,數控切削在微小孔加工領
另一項突破是碳化硅孔加工。碳化硅作為一種硬度奇高的材料,原先只能用特種加
工工藝完成。但精雕三軸磨削雕刻中心配備自研超聲加工單元,成功實現了在碳化硅材料上的鉆孔加工。單個孔的加工時間可控制在 350s,單支 φ0.5mm PCD 鉆頭加工深度 6mm 單晶硅微孔,單支鉆頭可累計鉆孔距離 1400mm 以上。這說明隨著數控技術的發展,包括智能化數控系統、先進刀具材料與涂層技術以及復合加工技術的應用,數控切削能夠勝任以往被認為只有特種加工才能完成的任務,不斷拓展其“替代邊界”。
(2) 特種加工的堅守: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
然而,數控切削的發展并非意味著特種加工的式微,在展會中也能清晰看到特種加工在特定場景下的不可替代性,兩者呈現出技術融合與場景分化的動態平衡。
在微納加工領域,特種加工仍占據主導地位。例如飛秒激光加工技術可實現直徑 5μm 的微孔加工,邊緣垂直度誤差小于 1°,這是數控切削難以企及的精度。瑟莫康柏克特 2024 年推出的多孔電極線電火花加工技術,在硬質合金模具加工中實現 Ra0.1μm 的鏡面效果,電極損耗降低 60%,這種極端精度的加工能力是數控切削目前難以達到的。
對于深徑比超過 20:1 的微小孔,如航空發動機燃油噴嘴,電解加工可在 2 分鐘內完成直徑 0.3mm、深度 6mm 的加工,效率是數控切削的 10 倍以上。在半導體材料加工中,特種加工更是不可替代。等離子體刻蝕技術在 3nm 芯片制造中,通過精確控制離子束能量,實現高深寬比(>20:1)的硅溝槽加工,側壁粗糙度 < 0.5nm,而數控切削在加工這類脆性材料時,崩邊缺陷率超過 15%。這些案例表明,在極端制造場景、復雜結構加工和特殊材料處理等方面,特種加工具有獨特的優勢,是數控切削無法完全替代的。
(3) 博弈中的融合:技術融合與產業協同的趨勢
從精雕的展品以及整個展會呈現的趨勢來看,數控切削與特種加工并非簡單的替代關系,而是在博弈中走向融合,共同推動制造業發展。
在技術層面,兩者不斷融合創新。新一代數控系統搭載 AI 芯片與大語言模型,實現加工參數實時優化,如華中數控“華中 10 型”系統使加工效率提升 30% 以上,精度達到納米級。同時,數控切削與特種加工的復合加工技術不斷涌現,如激光-切削復合機床通過激光預處理軟化材料,降低切削力,提升加工質量。精雕的超聲加工單元也是數控技術與特種加工技術融合的體現,通過超聲輔助,提高了在硬脆材料上的加工能力。
在產業實踐中,形成了動態的分工協作模式。高端制造領域呈現數控切削做粗加工,特種加工做精加工的模式。例如在航空航天領域,五軸聯動數控切削完成整體結構件 80% 的材料去除,剩余 20% 的精密特征由電火花加工完成,整體加工周期縮短 30%。這種分工模式在新能源汽車電池殼體加工中同樣顯著,數控切削完成外形銑削,激光切割實現微孔陣列加工,綜合效率提升 2.3 倍。
未來,隨著綠色制造理念的深入,兩者的融合將更加緊密。干式切削技術通過優化刀具涂層,在鋁合金加工中實現無切削液應用,降低能耗和碳排放;特種加工領域,超聲波輔助電火花加工通過降低放電能量,減少電極損耗和熱影響區,更符合環保要求。這種技術融合與產業協同,將推動制造業向 "高精度、高效率、高柔性" 的方向演進。
3.總結:在博弈中走向共贏
從上海模具展的設備展出和精雕展品的分析可以看出,數控切削與特種加工的博弈本質是“效率邊界”與“能力邊界”的較量。數控切削憑借智能化、高效化和材料適應性的突破,不斷拓展在傳統特種加工領域的應用;而特種加工在極端場景、復雜結構和特殊材料加工中的不可替代性,也因技術創新得到強化。
兩者并非對立,而是在技術融合中形成互補,在場景分化中明確分工,在產業協同中共同發展。對于企業而言,不能簡單追求工藝替代,而應根據具體加工需求,在成本、效率、精度之間找到最優平衡點。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十年,數控切削與特種加工將呈現 "技術融合深化、場景分化加劇、產業協同增強" 的發展態勢,共同為制造業的升級賦能,開啟精密制造的新篇章。
入駐:2025-05-20
入駐:2025-05-20
入駐:2025-05-20
入駐:2025-05-20
入駐:2025-05-20
舉辦:2025-09-17 至 2025-09-20
舉辦:2026-03-29 至 2026-04-01
舉辦:2025-05-13 至 2025-05-16
舉辦:2025-03-14 至 2025-03-16
舉辦:2025-03-19 至 2025-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