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英國的淵源,由來已久。談及英國文化,人們大概會忍不住想到“gentleman”,“紳士”一詞最早就出現在英國。如果做個拆字游戲的話,“gentle”是優雅、上品、穩健、親切、有禮。若把英國的紳士標準搬來比照,郭光宇先生倒是一一“達標”:舉止有禮,談吐幽默,衣著考究得體,腕表作為唯一的配飾,恰到好處地點綴著一個成功企業家的強大氣場。
自小接受英式教育,又在中國大陸的經濟環境里打拼天下,郭光宇笑談,他比香港人更了解內地,又比內地人更懂西方文化——他是更接地氣的香港人。郭光宇帶領科匯走過了15年,當科匯步履沉穩地向上攀登時,他越來越明確,也越來越有底氣,科匯終將成為怎樣的企業,他了然于胸:科匯,就做鎢鋼工具界的涂層老大!
一 做命運的主宰者
業內人士提起郭光宇,不免會聯想到,他那與實際年齡不很匹配的標志性白發,濃郁的港味普通話,這二者聯系起來,勾勒出郭先生給人的初步印象。帶著不急不慢的語速,郭光宇娓娓談起他那平凡又多姿的青少年生活——
他在香港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里長大。小時候,父母分工明確,父親在船上工作,長時間回不了家。母親因為也要工作,很少兼顧到他和妹妹。所以,有別于管教嚴厲、給孩子灌輸各種教育思想的家庭,郭光宇在這自由的環境中,無拘無束地地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他的愛好是“拆東西”,家里的電視機、鬧鐘、玩具都是他拆了拼、拼了又裝的消遣對象。頑皮的小男孩自顧自地玩耍,卻沒有忘記要用功念書的初衷。香港在當時還屬英國管治,郭光宇接受的自然是偏英式的教育,中學由于上的是工業學校,一年級他便開始學習怎樣鋸鐵,怎樣開機床、開磨床。同機械打交道的過程中,他對這些冷硬的物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感情,一塊金屬拿在手里,“我能很快判斷,這是鐵還是鎢鋼,是鋁合金還是不銹鋼”,在郭光宇略帶文學味的描述里,“如果是一塊鐵,低頭嗅一嗅味道,我就知道它們有沒有生銹”。
1988年,當郭光宇揣著一張機械工程專業的高級文憑,從香港理工學院(現香港理工大學)畢業時,本想學以致用繼續在工業領域服務。但彼時香港的工業情況卻不甚樂觀——20世紀80年代末,產業結構調整,香港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斷向珠三角地區轉移,工業彼時已無優勢可言。郭光宇只得跟風選擇了大部分同學所選的,從事了一份有關屋宇設備工程方面的工作。半年后,他意識到:在這行,只有建筑師才有發言權,而自己只是配角,永遠也做不主。于是他又回到工廠,繼續從事他熱愛也熟悉的機械行業。
也許,這是郭光宇勃勃雄心的的第一次展露。
半年后,他得到一個去英國讀書的機會。幸運的是,英國的學校推崇“三文治”式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前兩年讀書,第三年工作,最后一年再去讀書。先前的工作經歷派上了用場,郭光宇再次回到校園讀書時,他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深刻了。就這樣,他在英國順利地讀完本科,并通過機械工程師的資格認證。臨近畢業,郭光宇面臨著兩難選擇:是留在英國還是回到香港?
正值移民潮的高峰期,香港居民不斷涌向國外,如果他選擇留在英國,在大家看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郭光宇思慮再三,放棄了。對此,他給出的解釋是:“如果留在英國,生活輕松安逸,但就算再怎樣地辛苦工作,也只能算二等公民,因為你是外國人。如果念書念得好,充其量可以去教書,但就算這樣也不會有很大的晉升空間。當然,最重要的是香港的發展機會更多?!?/span>
機會總是兩面性的,在郭光宇看來,如果他只看到硬幣朝上的一面,那他將永遠錯失那還沒揭開的一面的精彩。他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如同以往,以及今后的每一個挑戰,他的一次次選擇,都出于最本真的初心:他要做能主宰自己人生的人。
回到香港,郭光宇順利地得到一個機會,在廣州一個中外合資的做收音機的企業工作。香港人,又留過洋鍍過金,在內地人看來,這太了不起了。初到公司,郭光宇便被委以重任,他像個超人,不僅負責品質管理、生產管理,就連模具注塑這種技術活,也都由他監管。盡管拿著一份不錯的薪水,但郭光宇的壓力卻是別人的幾十倍,他逼著自己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同當地人交流各種經驗。很辛苦,壓力很大,但那段時間教會他的卻是一輩子的財富。
百廢待興,九十年代初,收音機作為傳統產業,在市場的優勝劣汰中,難免會遭到沖擊。果然,1993年,郭光宇所在的這家公司,倒閉了。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隨后的人生中、職業生涯里,郭光宇經歷了精彩的“三連跳”——
二 瞅準時機再捕獵
金融服務與貿易是支撐香港經濟發展的兩大支柱,也是在當時比較火熱的產業。毫無疑問,郭光宇不善金融,理所當然地選擇了貿易。一家瑞士機械貿易公司向郭光宇拋出了橄欖枝,這家公司代理眾多瑞士設備,產品種類也很多,電火花機、加工中心、磨床等。郭光宇不懂銷售,也沒有嘗試過跟不同的老板打交道。當瑞士老總面試時,他當即拿出一份大學時所作的有關電火花機的研究論文。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就這樣,郭光宇被分派到廣東負責推廣銷售阿奇的電火花機。
一切又得從零開始,郭光宇并不氣餒,他系統地學習了設備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接著一個一個拜訪客戶,去科龍、格力這些民企談合作。在他的設想里,一年賣10臺設備,按1臺設備100萬的價格算的話,相當于當時能在香港買一套房子。這期間,他也開始頻繁接觸到不少從瑞士原廠派過來的老總。在同他們的交往中,郭光宇逐漸清晰地認識到,“當老板還是很好玩的”。所以當97年阿奇被收購時,他也萌生了退意,決意自己單干,在機械行業大展一番拳腳。
然而機會使然,老東家再三挽留,邀請郭光宇跟他合作,高速加工中心的廣東市場。于是,瑞士米克朗全球唯一一家合資公司瑞士米克朗(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了。郭光宇帶著一顆赤誠之心以及12萬港幣的全部積蓄,同他的合伙人,一起開始了奮斗之旅。
盡管第一年他們成功售出4臺米克朗設備,但同廣告宣傳、人員培訓、展會、來往瑞士開會的各種費用比起來,他們仍虧損了100萬。好在第二年業績翻番,虧損的局面很快被扭轉過來。但市場風云總是變幻莫測,2001年,米克朗江山易主。郭光宇在新東家的力薦下,負責華南、臺灣及韓國市場。每幾個月要出去開一次會,每個禮拜要做一次報告。是繼續適應這程式化的辦公生活還是另辟天地、再謀一份新事業?
郭光宇不斷思考著:作報告,開會,這些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嗎?答案是否定的。他毅然決然地賣掉了自己的股份,帶著百多萬的現金,開始了最完美的第三跳——創立科匯。
科匯的創建并非偶然。早前郭光宇在銷售米克朗設備的時候,就有客戶反映:機器本身很好,但是使用起來效果不理想。這是為什么?歸根結底是刀具不好用。一臺100多萬的加工中心,配的刀卻是次等品。就好比蘋果電腦裝了XP系統,“白白浪費了這么好的設備!”郭光宇疼惜機器,又不得不為客戶想辦法解決問題。就跑到瑞士為客戶配瑞士產的刀具。
在瑞士刀具廠接受培訓,考察,又通過不斷的交流學習,他發現一個神奇的玩意兒,涂層!一把刀,只消涂一下顏色就能發揮神奇的功效:壽命能延長3-5倍甚至10倍不等!就這樣,2001年,郭光宇將瑞士的涂層設備引進到香港,科匯由此成立,成為香港第一家引進瑞士PVD先進涂層設備的高新技術公司。每每談到為什么會選擇涂層這樣不起眼的行業,郭光宇總將這歸結為涂層不得不說的兩個秘密:做涂層,不需要來料倉庫,也不需要成品倉庫,所以沒有現金流的壓力。而很多公司就倒在了這個環節。
15年前,涂層還是個新興行業,大家對它還很陌生。以至于當郭光宇跑到內地談合作,卻很少有公司愿意買他的涂層設備。不過時間與實踐最能證明一種決策正確與否。如今科匯走過了15年,業績蒸蒸日上,回頭再看,誰還天真地以為,它的成功只歸功于簡單的“涂層秘密”呢?這,恰恰反證了,一個領導者眼光獨到、嗅覺敏銳的重要性。
三 逆境中堅守方顯英雄本色
科匯創建之初,郭光宇的考慮是專業做涂層設備代理。盡管代理的是瑞士PLATIT等高端品牌,但接踵而至的問題是,潛在市場沒有被開發,客戶接受新事物的態度又“嫌麻煩、回報慢”,就建議將刀具送過去讓科匯代為涂層處理。這與郭光宇最初的定位是不符的,但公司要生存,就需要要資金運轉,怎么辦?接活兒!單子越來越多,他們越來越忙。公司上下連同郭光宇,只有4個人。郭光宇懂技術,又熟悉機器,就自己開起了設備。機子壞的時候,如果缺配件,等瑞士公司寄過來。時間就太長了,而客戶的時間不能等。為了不耽誤交貨期,郭光宇就不停地琢磨、研究,試著自己修理。人手不夠,他“就睡在公司,跟機器待在一起,它24小時工作,我就24小時守在它旁邊?!?/span>
談起這段經歷,郭光宇拿他的頭發開起了玩笑,“我的白頭發就是那個時候變多的,我經常講,你們看我有這么多白頭發,就知道科匯已經做不少年了?!笨茀R是他的寶貝,他的驕傲?!澳X子永遠都停不下來,永遠都在想,還有什么可以改進可以完善的地方。對機器太熟悉了,又開始想,這個東西為什么不這樣做不這樣設計?”
在郭光宇的秘書看來,他是個“一絲不茍,力求完美,注重細節”的人。而他自己風淡云輕地解釋道:“我是個不容易放棄的人。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不斷地把事情做好?!辈环艞?、不拋棄,也許正是這固執的堅守,讓郭光宇帶領科匯走過了最困窘的兩年。接下來的幾年,科匯開始盈利,添置了設備,擴充了產能,業績也不斷翻番。但慢慢地,客戶的怨聲載道多了起來——從內地到香港過海關太復雜,又很麻煩,逢節假日收費不算,海關還查車卡車??蛻舯г?,再不去大陸,就終止合作?!耙獟丁背晒?,2006年10月,郭光宇將科匯公司的大陸總部設在了深圳,科匯納米技術(深圳)有限公司成立。公司人員增至20多人。
此時的科匯已初具規模,在涂層界亦有不小的影響。得益于電子行業的火爆,科匯07、08年業績瘋長,雖然隨后經受過金融危機的洗禮,但此后的幾年科匯走得更加平穩。力求完美的個性又一次作祟,郭光宇陷入迷?!?0年了,科匯似乎盤旋在一個平面上,進入瓶頸期,穩定的團隊,固化的管理,程序化的生產模式……科匯就這樣走下去?還是尋求另一個突破?此后,科匯代理的品牌PLATIT瑞士原廠商在華建立了自己的公司,科匯作為它們在華的獨家代理,成功售出30多臺設備。就在周圍人嘆惜科匯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同時,郭光宇也深思起來:商界變幻無常,沒有核心的東西,科匯很快就被浪潮淹沒。那么,它該怎樣做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才能不被取代?
“我選擇了念書?!焙芏嗬Щ蠼獠婚_時,不如暫時放下。郭光宇選擇攻讀香港城市大學的EMBA。在交流會上,郭光宇將他的困惑、科匯面臨的問題做進了報告里,來自各界的精英同學給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參考意見。三人行,必有我師。在熱烈的討論氛圍中,郭光宇的思路越來越清晰,科匯該怎樣定位?科匯要發展成怎樣的企業?他豁然開朗:樹立品牌文化,打造科匯駐足中國工具市場最有力的金質名片!
四 重誠守信者必獲天助
很多客戶在與郭光宇合作后,都有一種感覺:老郭這個人,說得出做得到;承諾的過的事都一一兌現。這無疑增強了他們與科匯合作的信心。郭光宇信奉著一句話:天道酬誠?!拔业睦蠋熃涛艺f,天道酬誠,這句話很有道理。以前人們常常講‘天道酬勤’,這不夠,勤奮是必然的,每個人都要努力。應該是‘天道酬誠’,做生意,重道義、講誠信,合作才能長久,上天應該幫助這樣的人?!?/span>
在國外,尤其是瑞士,老外眼中的郭光宇也很“靠譜”。接觸下來,他們覺得這個中國香港人值得信賴。當SWISS-PVD的老板與郭光宇初次碰面,即相談甚歡,很快他們一拍即合。郭光宇又前后花了一年時間,不斷考察、測試,不同的材料在SWISS-PVD設備上的使用性能。結果證明,太棒了!郭光宇當即買了一臺,不到半年,又購置了一臺。
基于誠信的合作總是令人愉快的——科匯與SWISS-PVD成了長久聯系的密切伙伴。不難發現,在郭光宇的人生履歷里,無論是阿奇、米克朗,還是PLATIT,抑或是現在的SWISS-PVD,他總與世界頂尖級的品牌“談戀愛”,而機緣巧合的又是,它們竟出自同一個國家——瑞士。同郭光宇的談話中,“瑞士”一詞出現的次數是頻繁的。但他對瑞士情有獨鐘不是沒有理由的——“瑞士人做一臺設備,做十年二十年,就會改良十次二十次甚至更多。瑞士人做手表,做一百年,還是那一款,但工藝已經細致到無法描述的地步。他們做一臺機床,為了釋放機械應力,有耐心地把機床床心放在露天長達數年之久。在中國,估計很少有企業能做到?!?/span>
瑞士人“吃得透,吃得深”,受此影響,郭光宇不允許科匯的服務出現任何品質上的問題。而事實上,科匯也未因品質問題遭客戶重大投訴過。把全球最尖端的東西引進到中國,是為了確保生產品質,進而言之,是給客戶一個最滿意的交代。公司設備使用的靶材全都是外國進口的。業內慣犯的“偷工減料”為郭光宇所不齒,“我用了全世界最好的設備,有理由用品質低劣的靶材嗎?”
每每提到科匯的設備,郭光宇總無限深情地說“我這么好的設備,一定要配好的東西”,那時他是驕傲的,他有底氣。他一頁一頁地翻著樣本,指著各種涂層的顏色,頗有感情地說,給刀涂漂亮的顏色。比起涂層,他更喜歡“顏色”這個詞。
采訪結束,郭先生起身,將坐凳輕輕搬回原來的位置,整齊放好。古人說,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細壤,方能就其高。一個人不經意的細節,卻往往能夠反映出他深層次的修養。他說,做一件事,會盡量做到最完美??茀R也正是在這精益求精的精神管理下,一步一步走向強大。它的終極目標,不是做大,而是做強。它的夢想,是為每一顆工業的“牙齒”都涂上漂亮的顏色。(注:硬質合金常被稱“工業的牙齒”)
有一天,當科匯成為百年老店,它占據著不大的地方,它的名字卻鐫刻在中國工業的里程碑上,所有人都驚奇地發現:科匯,已無可取代。
任重而道遠,郭光宇憧憬著,也正奮力邁進著。
入駐:2025-05-20
入駐:2025-05-20
入駐:2025-05-20
入駐:2025-05-20
入駐:2025-05-20
舉辦:2025-09-17 至 2025-09-20
舉辦:2026-03-29 至 2026-04-01
舉辦:2025-05-13 至 2025-05-16
舉辦:2025-03-14 至 2025-03-16
舉辦:2025-03-19 至 2025-03-22